来球网斯诺克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品中心

产品中心

甘肃玉门:打造“高标准农田”的新模式

来源:来球网斯诺克 时间:2024-03-02 09:18:07 浏览量:10131

  如今,从春播到秋收,玉门广袤的田野上已发生了一场农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在农田里,弯腰劳作的身影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台台忙碌的无人机和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一项项农业“黑科技”。

  中国发展网讯 11月2日,玉门市黄闸湾水肥一体化万亩高标准农田施工现场,阵阵机器声轰鸣,工人们正在进行土地平整施工作业。该项目建成后,将逐步提升玉门市农田等级、水资源利用率,实现耕地高效利用,助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质量效益提升,为群众增收提供保障。

  近年来,甘肃省玉门市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着力做好“土地文章”,建成一批“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涝能排、旱能灌”的高标准农田,不断巩固和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金秋时节,在玉门市下西号镇石河子村的高标准玉米培养种植示范田里,收割机穿梭作业。看着金灿灿的玉米粒从收割机中倾泻而出,下西号镇石河子村六组村民宋刚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今年,我种植了300亩玉米,都是机车进地作业,收获的玉米颗粒饱满,特别省心省劲儿,高标准农田让我们丰收更有保障。”

  “我家的玉米今年平均亩产增产10%,亩均增收400元以上,这都是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让我们实现了集中灌溉、统一施肥,节约了人力成本,实现了增产增收。”宋刚说。

  今年,玉门市在建高标准农田6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1.5万亩,占全市永久基本农田的42.3%。

  玉门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永幸介绍,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玉门市建成万亩高效粮食生产区3个、千亩高效粮食生产区11个,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粮食种植培养面积占到80%以上,吨粮田面积占到40%以上,玉米单产提高100200公斤,增产10%以上,亩均增收580元以上,带动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6.26万亩,总产量达到9万吨,增加2000余吨,推动粮食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型升级。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玉门市着力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通过耕作层保留、绿肥翻压、秸秆还田、增施精粪(亩均2000kg)、冲施改良剂(亩均2kg)、耕地深翻(25公分以上)等措施,改善土壤结构和养分含量,加大土壤改良和保护力度,提高耕地质量和产出率。

  针对水资源紧缺的现状,玉门市大面积推广田间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建成区水肥一体化滴灌占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的78%,玉米灌水周期由5至6轮间隔20天,变为12轮间隔7天,水顺管流、肥随水走,全年玉米用水量由渠灌的每亩800方减少至每亩320方,省水60%;用工由每亩15个工时减少至每亩3个工时,省工80%;用肥量由常规的每亩142公斤减少至95公斤,省肥33%,过去的“大水漫灌”、肥料漫撒变身“精准滴灌”、施肥到根,实现了省水、省工、省肥目标。

  “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农田基础设施得到一定的改善,耕地质量大幅度的提高,田、土、水、路、林得到综合治理,实现了土地小块并大块、分散变集中、零碎变连片。”王永幸介绍,“特别是有效提升了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实现了从粮田到良田的转变。”

  入秋以来,玉门市花海镇迎来棉花采收季,大片整齐开阔的“棉海”里,采棉机高效作业,每隔20分钟就能形成一个2吨重的大棉包。

  看着一包包整齐排列的棉包,花海镇棉花种植户张开虎心里乐开了花:“我今年种了1800亩棉花,全部采用干播湿出技术,省时省力省钱,出苗率还高,平均亩产籽棉400公斤,比去年提高了不少。”

  今年,玉门市种植棉花1.4万亩,全部采用“干播湿出”技术,通过应用精准施肥、合理化学调控、绿色防控等技术,棉花产量得到明显提高,预计平均亩产籽棉超过400公斤。

  近年来,玉门市坚持以推广应用先进农业技术为引领,集成引进优良品种、北斗导航系统、精量播种、深翻深松、水溶专用肥、干播湿出、水肥一体化滴灌和空地一体植保等关键技术,试验推广的小麦浅埋滴灌种植模式,亩均产量达500公斤以上,推行玉米宽窄行密植水肥调控吨粮田种植技术、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试验示范,创建吨粮田6万亩,提升了种植水平,促进了节本增效。

  如今,从春播到秋收,玉门广袤的田野上已发生了一场农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在农田里,弯腰劳作的身影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台台忙碌的无人机和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一项项农业“黑科技”。

  良田更需配良技,这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一环。玉门市突出“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融合,在农业生产中,依托高标准农田,探索推行“一网一图三化”管理模式,“一网”即田间管理网格,在全市项目乡镇建立镇、村、组三级网格管理责任体系,做到既当承包户、又当管理员;“一图三化”即推行水系灌溉一张图,集成水肥一体化、作业机械化、管理智能化等信息管理系统,着力构建农田种植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体系。

  同时,玉门市加强统筹谋划,打造高标准农田“升级版”,在黄闸湾镇打造万亩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示范点,因地制宜建设管控中心、智慧管理测控区、观测平台、标准化示范方四大区域,配套建设泵站智能管控系统、固液两用自动施肥机、自动搅拌施肥罐、全自动立式泵前过滤器、物联网虫情测报灯、植物病菌孢子捕捉仪、害虫性诱监测仪、气象、土壤、病虫监测等前沿农业科学技术和设备,打造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高标准农田示范样板区,进一步总结建设经验,带动玉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提档升级。

  走进玉门市玉门镇东渠村,放眼望去,广袤的田野阡陌纵横,高标准农田整齐划一。作为玉门市早期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行政村,东渠村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为粮食高产创建打下了坚实基础。

  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头连着粮食安全,一头连着群众增收,是推进乡村振兴、助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举措。玉门市通过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提升耕地质量、改善生产条件、降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明显提高了农业生产综合效益,高标准农田如今慢慢的变成了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据玉门市农业农村局测算,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土壤pH值降低0.2,有机质含量提升0.2个百分点,耕地质量提高0.30.5个等级,农作物增产10%左右,亩均收入较整治前提升30%,耕地质量显著提升;粮食耕作机械化率达到100%,人力成本降低80%以上,机械费用从每亩325元降低为每亩265元,减少18.4%,耕种管收时效大幅度的提升,农业生产综合效益也实现稳步提升。

  玉门市围绕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和提高粮食产能目标任务,大力培训农田建设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农民群众等高标准农田受益主体。针对农田建设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重点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保护、农田建设监督评价等工作加大培训力度;针对农民群众等受益主体,重点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使用、管护有关政策制度、标准规范、技术要点等的培训;聚焦“一人多能、一人多技”,强化农田、农机、农艺融合发展培训,加强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种植培训,重点开展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绿色防控等先进适用农业新技术培养和训练,加大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通过提高农作物综合生产效益,增加农民群众收入,增强农民群众建好田、护好地、创高产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玉门市农业基础逐步夯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地增强,耕地数量和质量慢慢地提高,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获得大范围推广,资源利用效率全方面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升,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方面发挥了更大作用。”玉门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永幸说。(马潇)

  京公网安备 593号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管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中 国 发 展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